文|路春锋 编辑|刘狄
3月28日,绿城中国交出2022年业绩“答卷”。数据显示,2022年绿城合同销售金额3003亿元,位列百强房企销售榜单第4位,其中自投销售位列第8。
经营数据方面,除股东应占利润同比下降之外,其余营收、总利润、股东应占核心净利润都取得了正向增长。这在过半房企都预亏的环境下,显得十分难得。
财经新地产注意到,在提及2023年的土地投资取向时,绿城表示将分步走,随变而变,根据市场回暖行情,再决定是继续聚焦于一二线城市,还是下沉到三四五线。
绿城中国执行董事、行政总裁郭佳峰表示,市场形势差,绿城会集中在核心城市的核心区,求安全;若形势稍好,则会下沉,往边缘靠一些,以使得利润更高。
业绩稳中有进 债务结构优化
今日,绿城中国召开2022年业绩发布会。董事会主席张亚东,行政总裁郭佳峰,执行董事、执行总裁吴文德,执行董事、执行总裁耿忠强及执行董事、副总裁李骏出席了会议。
从数据看,绿城的整体表现稳中有进。2022年,绿城中国取得收入1271.53亿元,较去年增长26.8%;年内利润88.95亿元,较去年增长15.7%;股东应占利润27.56亿元,较去年下降约38.33%;股东应占核心净利润64.14亿元,同比增长11.3%。
销售方面,累计取得总合同销售金额3003亿元。其中,自投项目的合同销售金额约2128亿元,归属于绿城的权益金额约1224亿元,权益比提升至58%。随着销售业绩的提升,其排名也上升至全国第4位,自投销售位列第8。
当前行业尚未明确企稳,不少房企融资受阻、销售回款也低于预期,在此背景下,企业的财务状况尤其受到外界关注。
“公司境内外融资渠道畅通,债务结构也不断优化。”在业绩会上,耿忠强如是说。截止目前,绿城已与14家银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,获得了超4000亿元综合授信额度支持。
除了传统的开发贷、按揭、债券承销与投资,绿城在预售资金保函置换和内保外贷业务上也有进展。耿忠强举例道:“像商业银行保函置换监管资金,在杭州和长沙已经陆续落地,其他城市也在推进当中;内保外贷方面,绿城中国从去年底,与中国银行等银行开启了内保外贷、双边贷款业务。”
业绩会既总结过去,也需要展望未来。对于今年市场行情,张亚东表示:市场回暖不会是平均的,分化将是必然。他提到“四个分化”,即一二线与三四五线城市的分化;央国企、混合所有制企业、优质民企等与一般房企的分化;融资成本等资源的分化;以及产品与服务好坏的分化。
他判断,地产筑底的行情已经过去,市场开始进入复苏阶段。“这是对于今年乃至明后几年的判断。对行业发展,我们长期看好,对房地产市场,我们持续乐观。”
伺机而动 “好饭不怕晚”
“预计可实现1500亿-1600亿元的销售额。”关于2023年的销售目标,李骏如此表示。
2023年绿城全口径可售货值3600亿,其中自投项目可售货值2476亿元,自投项目期初可售1415亿元。李骏分析道:“在不考虑2023年新拿地的情况下,公司年内还要新增自投项目供货1061亿元。其中3月份、二季度末和三季度将是供货高峰期。按照2022年市场行情和60%-65%之间的实际去化率,以集团现有存量货源,预计可实现1500亿-1600亿元的销售额。”
值得注意的是,今年绿城将分步走,根据市场回暖情况决定是继续聚焦于核心城市的核心区,还是下沉到三四五线城市。
郭佳峰表示:“2021年,我们感知到行业下行,所以把投资策略聚焦到中心城市。今年2月、3月份市场虽然有阶段性回升,但我们不以此来判断今年的整体市场,投资拿地还是谨慎乐观,收敛聚焦,还是以一二线城市的核心区为主。”
实际上,聚焦于核心城市核心区域的房企不止绿城一家。在过去一年里,招商蛇口、万科、龙湖等房企都喊出了“回归一二线、回归核心城市核心地区”的口号。
郭佳峰也认为,在大家都一拥而上,涌入核心城市的情形下,在核心城市拿地就相对困难。“所以,今年我们总体拿的货也不多,新增了4个项目,123亿的货值,我们的权益货值是80多亿。”
显然,一二线边缘区域及三四五线城市的利润想象空间也让绿城难言放弃。因此,郭佳峰指出,买核心城市的核心区域主要出于安全考虑,但形势好一点,绿城中国会下沉。“笼统来说,形势差,我们会集中在核心城市的核心区;若形势稍好,我们会往下渗透,会往边缘靠一些,以使得我们的利润更高。”
除了伺市场情况而动,“好饭不怕晚”也是绿城投资策略之一。郭佳峰表示:“一方面要量入付出。另一方面也不能好菜还没上,肚子就吃饱了。所以还是按步骤的往前走,总体今年投资总货值应该会超过去年。”
在收并购方面,郭佳峰也强调利润。“收并购不是绿城的重点项目,但如果有好的机会、好的项目,我们也会考量。例如近期在谈海南、广东的收并购。总的来说,品质能保证,有钱赚,我们就拿。”
永续债下降93亿 少数股东权益占比大
值得注意的是,绿城的永续债从2021年的108亿元,大幅下降到目前的15亿元。“预期下个月清零。”耿忠强介绍道。受此影响,绿城的净资产负债率同比增长了10.6%到达62.6%。
境外债方面,绿城2023年到期的债务总额为7亿美元。受监管政策利好的影响,去年年底,绿城与中国银行落地1.2亿美元的内保外贷;今年2月又与另一家银行落地了1.69亿美元的内保外贷;此外,还有3.42亿美元的置换也已获批。“这些动作完全可以确保公司2023年到期的债务如期偿还,以对2024年到期债务做提前置换。”耿忠强表示。
财经新地产还注意到,在2022年的利润表上,绿城的少数股东的权益增幅较大,且占净利润的比例也较大。对此,耿忠强也坦然承认。
他表示,少数股东权益占比大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。一是受汇兑损益,社会人民币贬值的影响,绿城中国持有的外债确认了13.7亿元的汇兑损失。
他特别强调,“由于发外债的时候都是绿城中国在发行,所以相应的亏损或者相应的收益,也都直接影响到绿城中国的归母净利润。过去一些年度有汇兑收益时,也全部归属于绿城中国,直接归属于归母净利润。”
第二个原因则与2022年收入结转的项目结构有关。耿忠强指出:“2022年结转占比较高的几个项目都是合作开发的。虽然绿城中国实现了并表,但是绿城的占比较低,导致少数股东的损益金额比较大。
他还特别提到,绿城的合作模式都是“真正的股权合作,不做任何形式的兜底,不是明股实债。”“2022年,绿城的权益比例大幅提升,未来随着权益比例的提高,少数股东损益占比较大的问题会逐步解决。”他表示。
(除特别注明外,文中所涉元均表示人民币)